来源:人民教育 发表时间:2022-09-29 浏览次数:23333
今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这次修订中,特别将劳动课程及所占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一线教师应该关注哪些重点内容?在实施中应该注意把握哪些要点?
劳动课教师应重点把握的六个方面
1.新时代劳动课程的基本内涵
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劳动课程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重点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对此,我们应当准确把握其内涵,既不能泛化,也不能窄化,更不能虚化。
2.劳动课程的育人导向
劳动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我们要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要求出发,认识劳动课程的独特育人价值与综合育人价值,将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念、劳动精神贯穿课程实施的全过程,努力培养懂劳动、会劳动、爱劳动的时代新人。
3.劳动素养的整体特征
课程标准凝练了劳动课程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即劳动素养,主要包括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这几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在课程实施中应当关注其统一性。既要防止单一的说教、机械的劳动技能训练、纯粹的知识灌输,以及缺乏动手实践、过于泛化的考察与探究,又要防止缺乏教育设计和意义建构的“有劳无教”现象,避免劳动课程实施流于形式、流于表面。
4.劳动课程目标和内容的结构性要求
在课程目标上,课程标准建构了素养立意、横向融通、纵向有序的目标体系,广大教师在阅读和理解时既要关注不同学段、不同目标内容的联系性,又要把握不同学段目标的阶段性和进阶性。在课程内容上,课程标准以劳动任务群为基本单元,围绕学生的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形成了内容结构,并就任务群在各学段的选择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5.劳动课程评价的综合性
科学的课程评价是劳动课程行稳致远的重要保证。课程标准提出了各学段劳动素养的具体要求,为课程评价提供了参照体系。同时,课程标准还提出了“注重评价内容多维、评价方法多样、评价主体多元”的基本要求,提供了劳动课程学生平时表现评价和阶段综合评价等方面的建议以及案例等。劳动课教师应深刻认识劳动课程评价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妥善处理劳动素养评价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劳动过程与劳动结果评价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人自评与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方面的关系,防止简单的“打卡式”评价和“成果性评价”,努力客观准确反映学生在真实情境下劳动素养的表现状况。
6.家校社协同推进机制
劳动课程具有突出的社会性,不仅学生正确劳动观念、积极劳动精神的形成需要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而且学生良好劳动习惯和品质的培养、必备劳动能力的形成也需要家庭和社会的紧密协同。
对此,课程标准在劳动项目开发、劳动过程指导、劳动周设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实施建议、劳动课程内容活动建议等方面从劳动课程的社会性视角出发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同时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还专门列出一节,就学校与家庭、社区协同开展劳动教育提出建议。
劳动课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劳动素养形成的社会性和学校在与家庭和社区协同推进劳动课程中的主导作用,不仅在人力资源和物力、财力资源等方面做好力量整合,而且在劳动课程的价值导向、文化塑造等方面也需要加强引导,确保劳动课程实施的各方力量相向而行、形成合力。
防止“形式化”与“千人一面”
1.各个学段之间应该如何衔接?
课程标准中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设置了十个任务群,学段进阶安排,形成素养统领、实践为主的课程内容结构,并提出3—4年级及以上各学段应涵盖三类劳动内容的基本要求,这意味着学校在劳动课程实施中,至少应以学段为单位进行劳动课程内容的整体规划和校本化劳动清单的设计,建议有条件的学校以1—6年级、有条件的地区协调1—9年级进行劳动课程内容的一体化设计。
第一,要统筹三类劳动。日常生活劳动应立足学生个人事务处理,结合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衣食住行用的实施状况确定课程内容,注重学生生活能力和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强化学生自理、自立、自强意识的形成。生产劳动讲究安全适度、力所能及,注重让学生直接经历物质财富的创造过程,体验从简单劳动向复杂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发展过程,体会物质产品的来之不易,认识劳动与自然界的基本关系。服务性劳动应由简到繁、由校内到校外,注重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技能等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在服务性劳动中认识社会,树立服务意识,体悟劳动中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三类劳动虽然具体的劳动目的、劳动方式、劳动关系、劳动成果有所不同,但都指向学生的劳动素养。学校在安排和实施这三类劳动内容时,既要凸显各类劳动的独特价值,又要关注各类劳动在劳动素养各方面的相通之处,做到统筹安排、有所侧重。
第二,要注重整体设计和有机衔接。首先要关注课程目标上的衔接,防止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培养上的学段性脱节。其次是劳动内容上的衔接,要深入分析不同任务群所设项目中蕴含的知识技能及价值观念的基础,既要关注内容的纵向联系,又要考虑内容的横向联系,如一些传统工艺制作项目和工农业生产项目等。再次是课程实施与评价内容的衔接,防止实施方法和评价内容在各学段的简单重复,建议根据学校实际加强跨学段“教学评”的一体化设计。
2.劳动周的设立与必修课的关系
劳动周基于学年设计,可在学年内或寒暑假安排,内容以集体劳动为主,小学低中年级以校园劳动为主,小学高年级和中学可适当走向社会、参与集中劳动。劳动周可以采用专题讲座、主题演讲、劳动技能竞赛、劳动成果展示、劳动项目实践等形式进行。劳动周的设置对组织学生聚焦劳动主题进行系列性活动、完成连续性任务,使其丰富劳动体验、拓展劳动视野、深化劳动认知、雕琢劳动品质、树立劳动精神,以及强化集体主义思想和社会责任感等具有独特价值。
劳动周与劳动必修课,二者既不能相互替代,也不能各自为战,成为孤岛。劳动必修课的学习与实践内容为劳动周活动奠定必要基础,劳动周活动为劳动必修课的实施提供良好氛围和必要的能力展示平台,可基于学年或学段学校劳动教育计划的制订加以整体设计,并协同实施,全方位、多通道推进劳动课程实施,进一步提升学生劳动素养。
3.如何避免“形式化”“表面化”
开发劳动项目是学校劳动课程开设的“必修课”,对学校劳动课程的质量和效能至关重要。在劳动项目开发中,应从项目目标的制定、项目内容的选择、劳动场域的设计、项目过程的分解、项目操作方法的提炼等方面着手,提高项目开发水平。项目的开发务必坚持价值引领,做到“形神兼备”,实现内容与实施、过程与方法对项目目标的有效支撑,以避免项目开发的“形式化”“表面化”。
项目开发过程中还要从劳动课程的综合性出发,注重与其他课程的有机结合。项目开发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学科知识和经验基础,正确处理劳动课程与德育课程、语文课程、科学课程、艺术课程、体育课程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的关系,强化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同时要防止劳动课程被替代、被挤占的现象,确保劳动育人的课程机制得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4.如何认识和开发利用劳动教育资源
我们每一个学生、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都处于一个实实在在的劳动世界中,劳动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所不在。学校和家庭本身就蕴含了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我们应当加以开发和利用,如学校和家庭的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环境美化,绿植维护,器具保养,等等。
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劳动素养要求、课程实施等方面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形成了一定的基准,对引领课程发展的方向、保障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基本参照。与此同时,课程标准也反复提出,在课程内容设置、项目规划等方面,学校应因地制宜,注重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规划和组织实施。比如我们的乡村学校,在农业生产劳动方面就有天然的优势,可以充分利用乡村环境和乡土资源,开发种植、养殖、园艺、立体种养、农产品储存与保鲜、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的项目,还可以结合当地产品特点开发特色小吃、“农家乐”设计、新品种试验、农产品营销等项目。
总之,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既要防止课程的随意性和简单化,又要防止课程的“一刀切”和“千人一面”,努力实现学校劳动课程规范性与开放性的高度统一。(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 顾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