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洛阳政研与改革 发表时间:2022-08-25 浏览次数:44346
研学游作为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兴领域,近年来方兴未艾。2016年,教育部等11部委发文将研学游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我市研学游启动并驶入快车道。2021年,随着“双减”政策落地,研学游需求进一步释放,我市研学游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为推动我市研学游发展,市委政研室对我市部分研学营地、学校、社会组织及相关市直部门进行了调研,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基本情况
我市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厚重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文旅产业基础,于2016年在全省率先开展研学游相关工作,持续推进研学基地建设、课程开发、市场营销等工作,推动研学游产业蓬勃发展。
一是研学游产业链完整,特色研学品牌加快形成。现有研学游精品线路14条、研学基地68家、研学承办机构38家、研学导师300多名,形成了从课程研发、基地建设、导师培训到市场营销的完整产业链条。推出了40节精品课程,其中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研读夏都文化走进第一王朝》入选省年度研学精品课,叫响了“行走洛阳·读懂历史”研学游品牌。
二是研学游产品得到市场认可,产业规模呈稳定增长态势。2019年市文广旅局认定的研学基地共接待学生30万人次,2020年增至50万人次,2021年受疫情影响减少至37万人次。目前我市中小学生人数超90万人,本地市场仍有较大发展空间。有专业机构预计我国研学游市场总体规模将超千亿元,洛阳丰富的研学游资源在抢占外地市场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三是研学游组织得到发展,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成立市研学旅行发展联盟和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研究院,为整合行业资源、强化行业自律、加强人才引育搭建了平台。建成研学旅行在线服务平台,打造了集研学旅行活动备案管理、课程和线路发布、教学效果测评等为一体的全流程服务系统。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消费潜力尚未充分释放。部分学校和家长对研学游态度不够积极,组织安排学生参与研学游活动较少,研学游消费潜力没有有效释放出来。
主要原因,一是安全和管理压力。研学游作为教育部规定的素质教育重要内容,学校虽然认识到了重要意义,但由于学生出游安全责任重大,组织和管理事务繁琐,在当前教学管理任务较为繁重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往往把组织学生开展研学游视为负担、疲于应付。
二是费用支出负担。目前针对研学游的资金筹措与管理机制尚不健全,中小学生的研学费用基本上由学生家庭承担,增加了家庭开支,对经济困难的家庭来说更是加重负担,影响了家长的积极性。
三是学习效果不理想。许多学生和家长反映有些研学游只是“看看名胜古迹或参观参观博物馆”,存在游而不学、学而不研现象,学生增长知识、锻炼能力的效果有限,而且没有必修课学分要求,部分师生和家长认为研学游收获不多、意义不大。
(二)基地营地建设仍有短板。研学基地营地作为研学游服务的供应主体,对研学游发展起着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目前我市研学基地营地在接待能力、服务水平上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差距,制约了研学游产业发展。
主要原因,一是建设规模较小。有些博物馆、科技馆等建设时间较早,场馆规模较小,缺少开展研学活动的场地。目前能够提供学生集体食宿的研学基地仅有3家且接待能力在100至200人之间,能同时接待500人以上的研学营地尚为空白。
二是配套设施欠缺。一些研学基地教学设施不完善,研学场地数量较少、设备不够先进,缺乏演示、体验、实践等专业设施,难以满足研学活动教学需求。一些基地安全、应急等基础设施配备不到位,造成一定安全隐患。
三是运营管理不活。学生研学游费用主要用于食宿、交通及景点门票等,而文博单位由于受公益属性限制,研学活动开展以免费或仅收取少量课程材料费用为主,即使对一些专业研学游机构组织的营利性项目,也是免费服务,缺少市场化的运作模式,不能有效激发研学基地积极性。
(三)产品开发水平有待提高。我市现有的研学游产品存在供给不足、质量不高、特色不够等问题,产品简单化、同质化、浅层次问题比较突出。2021年河南省教育、文旅等部门联合评选出的9个研学实践教育精品课程中,洛阳仅占1个,评选出的20个特色课程中,洛阳无一入选。
主要原因,一是研发能力不足。由于缺乏专业的产品研发机构、研发人才和研发经费支持,造成研学游产品创新不足,产品更新迭代缓慢,优质产品匮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二是研发机制不活。研学游承办机构的分配和激励机制不尽合理,现有收入分配激励偏向市场营销,而产品研发人员的收入尚未有效与市场效益挂钩,不利于激发研发人员积极性。研学产品反馈评估机制不健全,评估过于强调组织形式和实施流程而忽略对内容的反馈检查与总结,很难科学评判产品的实际效果和问题缺陷,不利于产品的优化升级。
三是对特色资源挖掘利用不够。对沉浸式、体验式理念认识把握运用不足,发挥我市独特的文旅资源优势,打造有影响力竞争力的精品课程和拳头产品不够。
(四)专业人才缺口较大。我市研学导师、研学游管理运营等人才缺口较大,专业化程度不高,难以满足研学游快速发展的需要。
主要原因,一是研学导师门槛较高。研学导师兼具导游、教师等多重身份,是“专家不愿为、教师不会为”的角色,比如考古游中,专业的考古工作者无暇进行“普及教育”,而教师多是考古门外汉,难以胜任研学导师工作。
二是专业人才培育需要过程。与研学游产业快速发展相配套的人才培育机制尚在建立完善过程中,造成专业人才供不应求。比如,“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是教育部2019年新增的高职专业,目前还没有毕业生。“研学旅行指导师”是人社部今年6月公布的新职业,尚未开始培训、评价、颁证。
(五)市场秩序亟待规范。当前研学游市场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不足,一定程度上存在无序发展问题。比如,市场主体鱼龙混杂,一些旅行社、教育培训机构纷纷涌入研学游市场,有的并不具备相应的资质能力。比如,课程质量良莠不齐,一些承办机构的线路和课程设计不规范,有的甚至打着“研学”的旗号变相游玩。比如,隐患纠纷时有发生,有的研学基地因服务保障不到位引起学员投诉,有的超接待能力接收学员造成安全和疫情防控隐患。
主要原因,一是缺乏统一规划。我市研学游发展顶层设计不足,市县(区)两级尚未制定研学游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产业发展战略定位、目标任务、实施路径尚不清晰,不利于强化政策保障、统筹整合资源、完善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缺乏统一标准。研学游的市场准入、企业资质、产品质量、服务管理等方面仍未形成系统完善的制度与标准,造成行业各要素的“及格线”不明确,不利于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三是监管力度不够。相关部门监管职责划分不够明晰,快速反应、高效处置的研学游市场监管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对产品服务质量、事故纠纷处理、行业健康发展等重点事项的监管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六)工作合力尚未形成。研学游管理涉及职能部门多,实际工作中存在多头管理、各自为战的情况,紧密衔接、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没有完全形成。比如,在研学基地认定上,教育、文旅、文物部门各自认定研学基地,各自向社会发布,各自进行管理。目前,全市68家研学基地中,市教育局认定的有33家,市文旅部门认定的有32家,市文物局认定的有20家,其中一些为多部门重复认定。
主要原因在于,研学游工作面广事杂,涉及教育、文旅、文物、市场监管、公安、应急管理等多个行政管理部门,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统筹协调,共同参与的工作推进、综合监管、考核评估等机制尚不健全,密切配合、协调联动的工作格局尚未形成。
三、意见建议
(一)注重市场开发。紧盯本地和全国“两个市场”,不断提高本地市场活力,积极开拓外部市场,让本地学生游在平时、外地学生游在假期。要聚焦流量变现,处理好公益性与营利性的关系,结合研学游被纳入中小学教学内容,虽带有一定的公益属性但具备获客难度低、市场流量大、客源稳定等特点,按照“以低价格收割大流量”的思路,在降低基本产品成本、减轻学生家长负担的同时,更多从开发衍生产品和服务、推动流量变现上赢利。要聚焦需求,坚持以客户为中心,通过模块组合不同产品,精准吻合消费端定制需求,为研学游消费者提供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产品。要聚焦打造品牌,加强同优质供应商合作,致力于使产品供应链条成为优质品牌和优质资源的集合体,提高市场信任度、美誉度。要引导企业加强对研学导师关于安全保护措施和急救常识的培训,与保险公司对接推出专门针对研学游的定制化保险产品,以更加精准有效的产品供给,缓解学校和教师管理压力、打消安全等方面的顾虑。
(二)注重人才培育。实现研学游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必须牢牢抓住专业化人才培养这一根本,加强系统设计、统筹谋划,强化人才培养的实用性。要结合“人人持证、技能洛阳”建设,加强对现有研学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以导游、教师等主体为重点,培养策划、组织、指导、管理等全方面能力,尽快实现研学导师全员持证上岗。要定期举办技能大赛、岗位比拼、评先树优等活动,不断提高研学导师、管理运营经理人等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要鼓励大中专院校设立研学游相关课程,培育更多研学游管理与服务专业人才。
(三)注重课程创新。研学课程是区分研学游产品与普通“贴研学标签式”旅游产品的根本区别。要注重研学游课程开发,从教学到体验、从选题到成果展示,紧扣不同年龄学生特点设计不同课程,突出考察探究式、体验式研学,真正实现从旅行到研学的跨越。要注重研学课程的独特性和系统性,充分开发博物馆、景点等有形资源,梳理提炼历史、人文等无形资源,实现“游”与“学”的有机融合,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要制订严格考核方案,从学校、学生、家长和社会等不同方面收集信息,对研学游效果进行全面评价和考核,推动课程质量不断提升。
(四)注重硬件建设。研学游涉及群体人员众多,师生团队的特殊性要求饮食、住宿、活动场地安排不能等同于一般游客接待。要以打造全国示范级研学旅行目的地为目标,抓紧完善基地营地布点规划,招商一批、新建一批、改造一批标杆营地,围绕营地打造一批示范性研学基地和精品线路,形成布局合理、互联互通的研学基地营地布局。要对现有部分研学游基地进行提升,保证每个研学基地都有规模适当的专门研学场地或教室、自身或周边有保证学生就餐住宿等场所、数量适宜的医护人员,提升研学游接待服务能力。要鼓励探索多元发展模式,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经营。要加强基地营地动态管理,健全准入、退出标准和评价机制等标准体系。
(五)注重平台建设。研学线上平台可以集中展示优质研学课程,促进研学基地间沟通合作,方便师生在线选择研学产品,享受便捷研学服务。要持续强化研学游数字化建设,巩固拓展现有线上平台功能,通过在线平台整合全市研学游资源,为研学基地、研学承办机构、学校、学生等提供公共服务,方便监管部门对研学游全过程进行有效监督,推动研学游规范化建设。强化移动端、交互式传播理念,通过优化线上栏目设计、同步发布APP等手段,不断扩大我市研学线上平台传播力影响力,吸引更多外地师生来洛研学。
(六)注重力量整合。研学游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部门较多,必须统筹协作、分工负责,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要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市教育、文旅、文物、市场监管等部门及各县区政府参与的工作专班,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整合全市研学游资源,打造全国研学游示范基地和全国一流研学游目的地。要用好研学旅行产业发展联盟、研学研究院等行业组织,发挥其在标准制定、信息交流、行业自律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搭建行业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平台。要明确部门责任分工,对研学游开展过程中的交通、住宿、餐饮等方面进行有效监管与服务,为研学游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执笔:赵钰昆 雷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