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论坛网 发表时间:2022-08-20 浏览次数:23378
2022年4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举办时强调,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新时代新阶段,我们要打造“劳动+思政”协同育人新样态,推进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创新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拓宽劳动实践基地,发挥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协同育人效应。
引导学生厚植劳动情怀,树立正确劳动观
“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劳动是人的个性和创造力的体现,是自由的生命表现,是生活的乐趣,并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创造性的劳动使有限的生命产生无限的意义,成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实现途径。新时代的青年学生作为国家高素质劳动后备军,要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确立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基本态度,平等对待每一份职业、每一位劳动者,自觉增强热爱和崇尚劳动的情感、热爱和尊重劳动人民的情感,努力成为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劳动者,以好逸恶劳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努力克服劳动意识淡薄、劳动态度不端正等思想偏差,坚定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念,努力将“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内化为精神境界,乐于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
构建“劳动教育+思政教育”课程体系
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元交织、动态共生的教育体系。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了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实施路径,为推进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进一步明确了劳动教育的要求,强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要推进大中小学校思政育人一体化建设,将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把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贯穿于“三全育人”全过程。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整合优化大中小学校劳动教育课程配置,挖掘各类课程中的劳动要素,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对其进行考核和量化,充分发挥融合课程的“领舞”作用,推进“必修+拓展”的“劳动教育+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建立,构建“基础实践+学科实践+综合实践”的多元融合教学模式。
完善“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
发挥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效应,构建行之有效的劳动育人机制来统领育人工作的各个环节。引导教师全员参与“刚性”培训,增强对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的认知;建立以党委领导,教务处、团委、社科处等部门共同参与的组织协调机构;完善具体规章制度设计;引入校外社会资源弥补校内资源的不足;构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劳动竞赛,让学生“懂劳动”“爱劳动”“会劳动。”同时,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全方面、多方位让学生感受工匠情怀,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摒弃喧嚣、坚守初心、执着专注、勤于钻研、求新求精,以青春之我、劳动之我、奋斗之我实现人生梦想、展示人生价值。
发挥家庭、学校、社会劳动教育合力
要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庭有效衔接的教育合力。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家长要纠正重知识学习、轻体力劳动的理念,推动家庭教育回归理性。发挥学校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巩固良好日常生活劳动习惯,提高劳动自立自强能力,强化服务性劳动。利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培养艰苦奋斗精神,提高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创造有价值的劳动成果。充分发挥社会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学校应与政府部门合作,搭建平台,鼓励青年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开展公益劳动,参与社会治理。
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新的征程上,发挥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效应,深化劳动历史观、劳动价值观和劳动人生观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作者:安徽工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 韦子平 朱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