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开封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服务平台
位置:首页研学资讯详情内容

彰显“博物馆力量”!我市博物馆研学这样做……

来源:洛阳网    发表时间:2022-08-18    浏览次数:17553

“古代女性的妆容是怎样的?”“如何让讲解更生动?”……近日,洛阳博物馆开展的“小小博物家之我是小小讲解员”暑期研学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到博物馆既有“趣”又有“识”。近年来,我市各博物馆正在用“游学并重”的研学模式,敲开文旅融合的大门,赋能旅游发展,彰显文化魅力。

研学进社区,打造百姓身边的“博物馆”

近日,洛阳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的讲解员来到西工区瞿家屯社区,给孩子们送去“民以食为天”文博小课堂,让青少年了解五谷、东周粮仓和古人的储粮方式。该活动拉近了博物馆与青少年的距离,进一步发挥了博物馆的社会教育优势。

这是我市今年暑期研学活动新模式的生动体现。今年暑期,市文物局充分发挥文博单位优势,开展“暑假一小时文博小课堂”进社区活动,设置青少年喜闻乐见的研学课程,打造百姓身边的“博物馆”。

不仅如此,今年,我市博物馆的研学活动满足了青少年的个性化需求。

体能锻炼、风采展示、沙场点兵、团队竞技……近日,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举行了少年军校体验式研学活动。在这里,孩子们自己设计队旗、翻越障碍、射击打靶……在活动中接受红色教育,体验军旅生活。

“文博课堂进社区,沉浸式研学体验,这些都是研学的创新之举,也是打破博物馆边界的有益探索。”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说,博物馆研学侧重的不是抽象的说教,而应该是一种具有启发性、趣味性、探索性的沉浸式、互动式活动。

多维度探索,彰显“博物馆力量”

“暑期研学活动很多,我更倾向于为孩子选择博物馆研学,这类研学产品更具有专业性和权威性。”家住涧西区中弘小区的张女士说,孩子假期需要有合适的平台拓宽视野,博物馆研学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近年来,我市各博物馆通过精准市场定位,融入优质课程,盘活内外资源,向公众推出暑期研学营,打造研学基地文旅融合新模式。截至目前,我市各博物馆开展暑期社教、研学活动(线上线下)103场次。

“课程是研学的灵魂,不仅要彰显‘博物馆力量’,还要满足分众化需求。”洛阳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馆开设了“幻彩大唐——三彩填色系列课程”“碧波千里——隋唐大运河船模DIY系列课程”“洛博里的小动物”等品牌课程,还增设实验、探秘等更具有操作性、探索性、趣味性的课程。

另外,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研读夏都文化走进第一王朝”等9门课程入选2021年河南省研学实践教育精品课程,为研学提供了范本。

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说:“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学校。近年来,我市各博物馆和研学旅行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作用,让文化艺术更加贴近生活。我们正在探索多维度、多场景、多材料、多协作的教学模式,通过名师引导,为孩子们提供系统性审美教学内容。”

跨界联动,让博物馆更有“趣”

河南科技大学旅游管理系主任祖恩厚认为,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实现教育目的,本身就是博物馆的重要职能。在“双减”背景下,博物馆这种功能更加凸显。这也给博物馆带来了挑战。

此前,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

加强研学旅行与学科课程的衔接,南京博物院先行一步。南京博物院联合教育专家和大运河沿线33家博物馆共同编写面向中小学生的大运河文化读本《大运河的故事》。该读本对标历史、地理、自然科学、语文等学科,以大运河示范段江苏段为重点,为9岁至14岁的学生展现大运河沿线民族文化基因的传承。

“博物馆研学要发挥博物馆自身的资源优势及文化价值。”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研学不仅可以创造经济效益,也能不断扩大博物馆的文化影响;下一步,将通过跨界合作,开发更多研学创新项目和研学创新产品,让更多人走进博物馆,爱上博物馆。”(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贾臻 通讯员 魏薇 栾少鹏)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初衷和目的是为了更多研学人学习进步,共同推动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所属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价值判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谢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谢谢您的配合和给予我们的理解支持。
推荐研学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