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开封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服务平台
位置:首页研学资讯详情内容

文化研学旅行课程如何开发?这个思路值得借鉴

来源: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发表时间:2022-07-08    浏览次数:23341

中小学文化研学旅行存在着概念界定不清、学科属性不明,内容随意拼凑、课程知识转化不够,学习方式单一、“研究”成分不足,评价体系未健全、研学成效考评困难等困境。而研学旅行课程化建设缺失是根本原因。

因此,站在课程的高度,结合中小学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构建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联、与学校课程密不可分的文化研学旅行课程,有益于突破文化研学旅行的困境。

要素完备的文化研学课程必须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评价四个要素来开发。“3+N+2”文化研学旅行课程是基于学科融合,采用研究性学习和项目学习而建立的综合实践课程。它着眼学生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的培养,依托社会实践基地,与国家基础性课程和学校拓展性课程有机融合,体现显著的地域性和实践性。依据课程结构要素,本课程从四个维度搭建基本框架。

一、学生发展目标:总体和学段相结合

课程总体目标是中小学生能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感受、体验中,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实践经验,逐步形成对文化与自然、文化与社会、文化与自我的整体认识,“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课程纵向贯穿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12个年级。由于学段差异和学龄差异,学段具体目标也必然不同。以小学为例,具体目标如下:

(1)价值体认:通过参观文化遗迹、场馆、研学基地,参与文化主题教育活动,亲历文化现象和事实等,获得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增强文化归属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责任担当:能利用所学文化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具有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文化生活和文化交流的意识,初步养成热爱文化、热爱生活的态度。

(3)问题解决:自主体验生活中的文化事实和文化现象,能在研学导师的指导下解读文化、发现问题。根据个人兴趣和特长,拟定研究小课题,体验文化研究者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以及陈述、交流个人见解。

(4)创意物化:能动手操作常见传统文化工具,能手工制作部分文化用品,能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并制作有一定创意的数字文化作品,并能服务学习和生活。

二、学习内容架构:“3+N”框架

1.“3”:三大课程模块

所谓“3”,指基于三类文化形态而建构的三大课程模块,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研学课程模块、中国革命文化研学课程模块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研学课程模块。

以三大文化形态建构的三大课程模块,本质上是综合实践课程,它珍视直接经验的获取,试图开发适合于不同学龄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文化体验项目和文化研学主题,在文化传承和发展进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个性、全面和终身发展提供实践性课程智慧。

2.“N”:多项主题项目式学习内容

从学习内容层次看,三大课程模块属于中观层次的学习内容。由于中观层次学习内容相对宏大,课程实施较难,因此三大课程模块需要分解课程内容、细化知识结构,便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置于三类课程模块框架,跨学科、综合化、研究性的“N”个主题项目属于微观层面的学习内容,它是课程实施的主要载体。

“主题项目”特指聚焦三大文化形态的核心知识和基本原理而设计的主题式学习任务,旨在帮助学生融入有意义的文化学习过程,主动获取文化信息,自主探索文化内涵,培养综合素质。

“主题项目”能够将文化研读与培养语言、艺术、运动、逻辑推理等多种技能联系起来,把文化历史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文化体验”和“文化解码”两种学习方式,获取直接经验和文化知识,以亲历的方式掌握间接经验和文化内涵,从而体会文化学习的乐趣以及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性。基于项目的学习主要由内容、活动、情境和结果四大要素构成。

三、学习方式要领:“2”类主要方式

所谓“2”,指学生学习课程内容的两种主要方式:“文化体验”和“文化解码”。

1.“文化体验”学习方式

文化研学旅行课程,承担着文化认读、文化传承、文化发展的功能,但因文化内容博大精深和时代认知隔膜,难免超脱中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为消解学生认知心理与文化历史之间的时空阻隔,课程内容须正视“旅行”的具身认知功能,让学生在实感实境中,从被动学习转向身心投入的主动学习。

本质上,“文化体验”是学生在文化情境中以主动参与、主观感受、具身体验的方式,感知、理解、内化文化信息的学习过程。

2.“文化解码”学习方式

本质上,“文化解码”是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指学习者经历发现未直接呈现的学习内容的过程。学生在发现学习中的主要任务不是接受和记住呈现的知识,而是参与知识的发现和建构过程。基于此,“文化解码”显然不是对三大文化课程内容的知识性接受和机械式记忆,而是有指导的主动发现。

“文化体验”和“文化解码”作为本课程的两种主要学习方式,都以三大课程模块内容为学习对象,体现自主学习的价值取向。前者是后者的准备阶段,后者是前者学习过程的深入和学习层次的提升。

“文化体验”强调学习内容的形象具体,学习环境的真实可亲,学习主体的情境体验和独立感受,是体验式学习方式;“文化解码”强调学习过程的研究性,学习主体的合作协助,以及学习成果的理性认知,属发现学习界域。

四、学习评价:发展导向和综合考察

“3+N+2”文化研学旅行课程主张评价发展导向和综合考察,重视合作交流和经验分享,鼓励学生自评与同伴互评相结合,重视学生在研学过程中的综合表现和阶段性成果,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与成长。具体评价工具如下:

1.研学日志

学生在研学导师的指导下填写活动记录单(研学日志),采用现场照片、文字记载、手绘图画、思维导图等方式,客观地记录参与详情。评价维度涉及活动主题、持续时间、角色担当、任务分工、合作情况及完成效果等。

2.成长档案袋

研学导师为每位学生创建成长档案袋,学生按照要求整理、筛选典型的或重要的文化研学活动记录、材料及成果作品,分类编排,汇总归档,最终建立学生综合素质成长数据库。对成长档案袋的内容,采用自评、互评、师评和家长助评等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3.研学报告

文化研学报告是学生参与相关文化主题或学习项目研讨后,按照研究基本方法,结合自己的体验和认知,形成的研究性成果。报告着重考查学生提出问题、筛选材料、研究立论、逻辑论证、观点阐述、结论梳理等方面的研究能力。

总的来说,中小学文化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有更大的研制空间和更多的构建途径,“3+N+2”的课程设计只是一条基本思路。但无论采用何种标准和什么维度开发文化研学旅行课程,都应该具备完备的课程结构要素,都需要以学校为主体来整合各类社会资源推进开发行动。语文教师因其学科文化特性,是重要的课程开发者。因此,加强语文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是推动文化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和实施的重要保障。(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唐旭)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初衷和目的是为了更多研学人学习进步,共同推动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所属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价值判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谢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谢谢您的配合和给予我们的理解支持。
推荐研学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