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发表时间:2022-04-27 浏览次数:26234
日前,河南省文物局公布《河南省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称《规划》)。《规划》共十四章,在总结“十三五”期间我省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成绩的基础上,确定了“十四五”时期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展望了到2035年的发展目标。“十四五”期间河南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将着力推进十项重点任务。
打造中华文明标识体系 塑造“读懂中国”文化品牌
助力黄河、大运河、长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进黄河国家博物馆建设,构建黄河文物展示园区体系。发掘研究灵井“许昌人”、新密李家沟、裴李岗—贾湖遗址,探寻东亚现代人类起源和农业起源。整合提升北阳平、双槐树等仰韶文化遗址,实证“早期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发展。挖掘研究登封王城岗、二里头遗址等一批文化遗址,深化夏文化研究。依托郑州商城、安阳殷墟等大一统国家都城遗址,打造中国历史主根脉文化地标。
建设现代考古管理和技术体系
完善“先考古、后出让”工作机制,将“考古前置”改革推向深入,完善基本建设文物保护行政审批程序。推动省部共建一流文物考古研究机构,在建设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新院基础上,分别建设豫北、豫东、豫南、豫西、豫中5个科研基地和区域文物考古标本中心库房。建设国际一流的“中原考古实验室”。
加强大遗址保护利用
支持郑州、洛阳等地大遗址综合保护利用,推动贾湖、城阳城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单位加快建设,推动安阳殷墟、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郑韩故城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继续提升建设水平。推广郑州市“生态保遗”工作经验,加强城市建成区、城市近郊地区遗址类文物保护单位的生态文化公园建设工作。推动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强化文物科技创新等基础工作
加强文物科技创新,完善文物科技保护网络体系,凸显科技对文物保护的引领作用。在国土空间规划中落实保护不可移动文物的空间管制措施,统筹划定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等。推进第九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制定《河南省文物安全防灾减灾应急预案》,做好灾后文物抢险抢救保护工作。
强化文物古迹保护
统筹城乡文物建筑保护,重点实施嵩山古建筑群、济源古建筑群、百泉古建筑群以及古塔、古桥梁等的保护和展示利用。做好焦作寨卜昌、郏县临沣寨等传统村落的整体保护。推进龙门石窟研究院建设区域性石窟寺保护研究基地,深化石窟寺学术研究和价值挖掘。加强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支持殷墟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世界遗产地典范,推进二里头遗址和万里茶道河南段申遗工作,做好仰韶文化重要遗址、开封明清城墙、关圣文化史迹、红旗渠等的申遗准备工作。
加强革命文物保护管理利用
加大革命文物保护力度,推进鄂豫皖片区、冀鲁豫片区、河南片区和长征片区(红二十五军)等片区的革命文物保护规划编制实施工作,形成“三山两水一线”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新格局。合理应用数字化等现代科技手段,增强革命文物陈列展览的互动性和体验性。拓展革命文物传播渠道,推出河南红色地图,打造“河南红色旅游景点预约平台”,利用主流媒体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实现成果共享。推进“互联网+革命文物”,加强革命文物数字化展示和网络化传播。
推进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
出台我省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实施“博物馆+”战略,促进博物馆与教育、科技、旅游等跨界融合。完善以河南博物院为龙头,市县级博物馆为主体,行业和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的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博物馆群落体系。推进河南博物院新馆、中国文字博物馆二期、黄河国家博物馆等项目建设;实施世界一流博物馆创建计划。支持郑州百家博物馆和洛阳“东方博物馆之都”博物馆群建设;探索文化资源丰厚市、县(区)建设博物馆群落。强化博物馆智慧化数字化建设,搭建河南博物馆数字群落,推动文物数字化展示水平。
大力推进让文物活起来
围绕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推动文物资源活化利用,助力研学旅游和国民素质提升,让文物资源更好融入文旅发展大体系。推动先进数字文创技术与省内馆藏文物资源相结合,打造高品质的文创IP。推动全省博物馆纪念馆做好云展览、云社教等工作。
深化文物保护利用改革
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健全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制度,推进文物资源资产管理信息共享。探索创新对文物资源密集区的支持方式。建设文物领域河南智库。推广实施文明守望工程,推介拯救老屋行动、文物认养领养、文物保护志愿者、文物义务巡查员等社会力量参与实践。
加强文物机构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基层文物保护和研究队伍建设,保持队伍稳定。基层市县通过增设和完善内设机构等方式落实和加强文物管理保护职责。重要地和文物资源富集市(县),要进一步充实队伍力量。组织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塑性改革。构建多层次文物人才培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