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开封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服务平台
位置:首页研学资讯详情内容

如何加强小学生劳动教育?体验式劳动教育不可少!

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发表时间:2022-04-16    浏览次数:23715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对新时代劳动教育作出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随后,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重点针对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作了细化要求和专业指导。由此可见,加强劳动教育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青少年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新时代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如何加强小学生劳动教育?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对此早已有答案:“劳动即生活!劳动需体验!”“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知行合一,教育源于体验。只有让学生体验劳动的生活,在体验中学会劳动的技巧,懂得劳动的意义,才能真正有效地进行劳动教育。

陈村镇中心小学把体验教育和劳动教育有机融合在一起,以全面育人为目的,把体验式德育活动作为载体,扎实、创新、有效地推进劳动教育,提高学生劳动技能,培养劳动品质,建立健康心理,提升创新意识,以达到修心、育人的教育佳境。

一、劳动教育与种植体验融合,在劳动中传承乡土文化

在我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而陈村又是著名的花乡名镇,种植一直是劳动的主要形式。但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耕种逐渐从劳动舞台中淡出。面对农耕文化的失传,学校教育不能袖手旁观,应把耕种纳入劳动教育的一部分,让现代小学生了解并参与其中,传承耕种技能和农耕精神。陈村镇中心小学结合镇域特色与文化,把劳动教育与种植体验相融合,使劳动教育不但是“爱劳动”“会劳动”的教育,更是“爱家乡”“传文化”的教育。

学校建有300多平方米的劳动实践基地,划分了水稻种植区、玉米种植区、攀藤类蔬果种植区、匍匐类蔬菜种植区等20块种植区,这里是学生在校内农作种植体验的园地。综合实践课上,菜田中有的学生浇水,有的学生捉虫,有的学生摘果,忙得不可开交。户外的劳动教育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干劲,而且还学会了团结和互助。

每年立春,学生接到不同的“种植任务”。低年级的孩子“种种子”,中年级的孩子“种块茎”,高年级的孩子“插枝条”,不同的种植任务,体验不同的劳动过程,体悟同样的劳动情感。学生认真地记录着植物每一个阶段的变化,见证着植物成长的过程,给心爱的植物制作“特征标签”。这个过程不仅是一节劳动体验课,也是一节自然课。到了“五一”劳动节,学生把辛勤栽培的“作品”带到学校与同伴一起分享种植经验和劳动之乐

年复一年,每一个孩子都经历了从种子到块茎到扦插这一序列化的种植体验,经历了科学意义上的有性繁殖、无性繁殖、营养繁殖的过程,不但掌握了耕种技能,收获了劳动成果,而且丰富了农耕知识,传承了乡土文化。

二、劳动教育与家务体验融合,在劳动中提高生活技能

当前我国的家庭结构和家庭教育观对劳动教育带来较大的冲击,六位大人绕着一两个小孩转,孩子中心、学业为重的教育观,使得孩子容易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十指不沾阳春水”的恶习,家务活少分担,高分低能比比皆是。因此,劳动教育需要学校和家庭相融合,把家务体验作为劳动教育的一部分。陈村镇中心小学根据学生年龄,编列每个年级对应的家务劳动清单,明确每学期家务劳动的次数和达标要求,发挥家长督促、检查和评分的作用,使劳动教育进入每一个家庭。

为进一步提高和测评学生家务体验的实效,学校在每年的劳动节都会举办大型的劳动技能比赛。一年级学生整理书包,二年级学生佩戴红领巾,三年级学生叠衣服,四年级学生洗球鞋,五年级学生包饺子,六年级学生厨艺大赛。其中,厨艺大赛最受师生欢迎,在家里“拜师学艺”,在班里研究菜谱。厨艺大赛要求荤素合理搭配,既要有主食又要有甜品、水果拼盘,学生按照自己的专长和兴趣进行分工,需要亲身经历“煮妇”的日常,从定菜式、命菜名、列购物清单,到在市场上讨价还价、腌制肉类、切削蔬果,再到炒、焖、蒸、煮一应俱全,最后到摆盘上桌。劳动技能比赛推动着学生自发自愿地参加家务劳动,有效促进亲子沟通,提高了学生的生活技能,而更重要的是把劳动教育带回到家庭这一块最宝贵又最原始的阵地上,把劳动融入到了每天的生活中。

三、劳动教育与德育体验活动融合,在劳动中培养优良品德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9年6月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五育并举,是持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要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德、智、体、美、劳,五育缺一不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劳动教育对学生而言,具有塑造健全人格、磨炼顽强意志、锤炼高尚品格的重要作用,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这是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也能为其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百行“孝”为先。陈村镇中心小学德育体验活动以感恩教育为主线,通过每月一次的“今天我当家”体验活动,以及父亲节、母亲节、重阳节的感恩活动,进一步弘扬尊老敬老、孝顺父母、感恩惜福的传统美德。每个月学生都有不同的当家任务:扫地、洗碗、叠被、做饭、烧菜……劳动与德育体验紧紧地揉和在一起,在劳动中学生懂得了当家的不容易,感受到父母对自己浓厚的爱,从而激发起孝顺父母、努力学习的优良品质。尤其是正处在叛逆期的学生,比起唠叨和指责,“当家”体验更能让他们品味到父母的用心良苦,消除隔阂,改善沟通。

劳动能磨炼坚强意志。为了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学校组织高年级学生到“掐丝珐琅工作坊”参观学习。工作坊内绝大部分的“艺术家”都是身残志坚的残疾人士,他们给学生分享自己艰辛的就业之路,示范“掐丝珐琅”的制作过程,协助学生亲身绘制作品。一次体验,一次相遇,让学生感受到残疾人身上自强不息、坚持不懈的精神,也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劳动能磨炼意志、增强自信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德育功能。

四、劳动教育与学科体验活动融合,在劳动中加深知识理解

劳动教育与学科学习有很大融合的空间,劳动的过程其实也是学习的过程,劳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扩宽解决问题的思路,催生创新能力。学科知识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劳动,所以学科学习与劳动教育是紧密联系的。陈村镇中心小学从学科教材中挖掘劳动教育的契机,编列出以劳动为载体“学科体验活动”,把劳动实践和学科知识应用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劳动中提高技能、加深认识、应用所学、自觉创新。

学科体验活动一旦与劳动结合,更能沟通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更能巩固和提高学科教学的效果。比如,写作“大扫除”的场景,如果没有亲身的经历,仅仅通过看图或想象,只能写出“流水账”,蜻蜓点水。要把文章写好,就要让学生亲身体验,组织开展班级大扫除,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和记录:大扫除前怎么分工,准备哪些工具?大扫除时每个人都在做什么?遇到了哪些困难,怎么办?大扫除后课室怎么样了?同学们心情怎么样了?经过真实的劳动体验,才能把大扫除的场景写实、写细、写好。

综上所述,劳动教育在内容上并不是狭隘的劳动技能教育,而是要在校内外的生活体验中,学习尊重劳动成果,理解劳动价值,品味劳动乐趣。在形式上,劳动教育也不是单一的听和看,更重要的是做到实处,并且要做得有趣、做得有意义、做得有收获。陈村镇中心小学把劳动教育与体验教育相融合,利用主题不同、形式多样的体验活动,推动学生学农耕、做家务,促进学生长技能、明价值、育品德,走出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一条可行且有效之路。(欧焕银)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初衷和目的是为了更多研学人学习进步,共同推动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所属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价值判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谢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谢谢您的配合和给予我们的理解支持。
推荐研学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