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详情见附件
一、课程定位
从“三害肆虐”到“千顷澄碧”。以兰考思政文化资源为核心,围绕焦裕禄精神内涵打造沉浸式思政教育实践课程。采用问题启发式教学、跨学科知识点交叉、场馆学习与动手实践相结合、以团队集体行动为组织形式,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融合,将大思政课发展成为思政大课。增强学生对乡村振兴、文化传承、产业创新的认知与责任感,引导学生理解如何传承新时代的焦裕禄精神,厚植家国情怀,培养实践能力。
二、课程目标
价值体认:
感悟焦裕禄精神的核心内涵,理解其时代价值与当代意义。
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劳动文化的认同感,培育社会责任感。
知识拓展:
结合语文、历史、科技、劳动、美术、音乐等学科,学习兰考“三害”治理的科学原理及生态保护知识。了解现代农业与科技的融合实践。
能力提升:
培养“五自”精神,即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的集体生活能力。提升劳动实践、观察探究与创新意识。
三、课程内容
第一日:精神溯源
形式:沉浸式体验
课程一:光辉的一生(兰考县展览馆)
引导学生参观兰考县展览馆里焦裕禄的事迹展陈,并通过点位讲解,全面系统地呈现焦裕禄在兰考的工作历程、治理 “三害” 的艰辛过程以及兰考人民在焦裕禄精神鼓舞下的奋斗轨迹。
课程二:焦桐下的追思(焦桐广场)
在焦桐广场开展微课堂,结合《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诗词诵读,剖析“亲民爱民、迎难而上”的精神内核。
课程三:开营仪式(丰收营地)
研学导师组织学生列队并授旗;校领导发言简述本次活动的意义;研学导师向学生进行研学出行安全教育,介绍活动基本情况。学生宣誓入营誓词并分组进入宿舍进行内务整理及制定宿舍公约。
课程四:农事运动会(丰收营地)
传统农耕与趣味运动的奇妙融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进行农事工具的组装和功能学习,然后以团队接力赛的形式体验农事运动。
课程五:电影《我的父亲焦裕禄》观影
引发对“精神遗产”的思考
第二日:科学求实
形式:田野调查+情景模拟
课程一:追梦丰收的历程(丰收馆+学用馆)
通过丰收馆内的知识学习以及治理“三害”的实践体验,让学生们了解焦书记当年是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来治沙、治涝和治碱。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结合研学任务单上的问题,去往各展厅寻找答案,在答题的过程中将知识自然地吸收。
课程二:治理“三害”的艰辛(治理“三害”体验基地)
理论知识学习完成,学生们将前往治理“三害”体验基地进行贴膏药等治理方式,了解焦书记当年科学治理的方式方法。
课程三:国学文化的滋养(耕读文化园)
带领学生完成拜孔礼、《论语》节选诵读等环节,并讲述孔子与仪封的故事。不仅让学生们理解每个环节中的文化意义,更希望让这堂课能真正意义上完成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课程四:一把古琴的诞生(泡桐种质资源库)
讲述“一个人、一棵树、一种精神、一个产业”这“四个一”背后的故事。同时将带领学生认识泡桐树的树干构造,并通过自主研发的实验课,让学生更生动地理解为什么泡桐可以成为中国大多数民族乐器的主音板。
课程五:观看《清华学子分享课》(丰收营地)
聆听清华学生讲述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校园生活
课程六:营地晚会(丰收营地)
提供学生自我展示的舞台。
第三日:时代担当
形式:科学实验
课程一:内务大比拼(营地中心宿舍楼)
营地宿舍内务大比拼是锻炼学生生活自理的实践课堂。在研学导师的带领下,学生完成离营前的行装整理和内务整理。在比拼氛围中,学生提升生活技能,增强集体荣誉感。
课程二:非遗文化的传承(丰收营地)
研学导师带领学生了解河南非遗“木版年画”背后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精髓,同时让学生们亲手制作一张属于自己的木版年画。
课程三:新时代科技的力量(丰收营地)
通过科学实验,展示中国的科技力量。同时,聚焦新能源领域,带领学生亲手制作新能源模型。让学生理解清洁能源优势,激发对科技创新的热爱,提升动手与探索能力 。
课程四:结营仪式(丰收营地)
颁发各项荣誉,学生分享3日研学生活,校领导总结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