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简介:
1、课程名称:一探究“镜”
2、适用对象:6-18岁中小学生
3、研学地点:电子显微镜博物馆
4、课时安排:2小时
二、研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电子显微镜,及应用到哪些领域。
(2)知道光学显微镜的构成部分及成像原理。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电子显微镜的认知,引导到光学显微镜的成像原理,以及观察光学显微镜下细胞的排列形状及色彩变化。
(2)动手制作光学显微镜模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电子显微镜的了解,激发探究科学的兴趣,给学生一次启蒙的机会,也许他们就是未来的科学家。
(2)通过观察光学显微镜,了解微生物世界的奇妙。
(3)通过动手实操,锻炼自主动手能力,丰富研学体验,激发学习动力。
三、研学线路:
电子显微镜博物馆-研学教室
四、研学内容:
1、行前:
(1)翻阅有关电子显微镜的书籍,了解其工作原理和所运用的领域。
(2)通过科技手段,让学生直观了解电子显微镜的发展历史。知道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的区别,让他们知道科技的力量。
2、行中:研学中需掌握的知识(导师讲解、学生发现)
通过了解电子显微镜的发展历程,观察其实物结构和工作原理,学生们将深入认识电子显微镜在多个领域的应用及其未来发展趋势。课程将从光学显微镜入手,现场观察光学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亲手制作简易的光学显微镜模型,通过实践理解光学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3、行后:
本次课程设计,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提升了他们的科学素养。也微妙的实现了跨学科知识融合,将物理、生物、化学等学科知识具象化,解决课堂中“抽象概念难理解”的问题。师资配置合理,导师讲解细致,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整体而言,本次研学课程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还为他们未来的科学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研学实践环节:
1、实践具体内容:由浅入深,由抽象到具体,由理论到实践
2、方法步骤
(1)现场授课(2)实际观察(3)模型制作
3、成果收集与展示
学生们展示自己制作的显微镜,并用它观察物体,可与同学交流分享自己的制作心得,以及参观完电子显微镜博物馆的观后感。